“黄肠题凑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《汉书·霍光传》里,说的是两朝重臣霍光死了以后,被汉宣帝赐予使用了“黄肠题凑”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汉末魏初的学者苏林做了个批注,说“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,故曰黄肠;木头皆向内,故曰题凑”。
“黄”说的是黄心的柏木。树心是黄褐色,边材淡褐色或者淡黄色,同时,质地比较坚硬,还耐腐蚀,关键是还有香气,简直是皇家用材的天选之物。“肠”说的是柏木一根一根地堆叠在一起,看起来就像是人肚子里一节一节堆起来的肠子。“题”,指的是“额头”。“凑”字,我们现在用的简化过的两点水,以前是三点水,意思是四周的水流快速向中间汇聚,所以,“题凑”合在一起,意思就是所有的柏木垂直朝向棺椁。
总结一下,“黄肠题凑”说的就是用黄心柏木搭起来的一个框型结构或者是凹型结构。或者更简单地说,这就是墓主人在地下的“豪华套间”的围墙。
第二个问题,围墙有了,那围墙里面都有什么呢?
根据考古学者的考证,一套完整的“黄肠题凑”,由“黄肠题凑”“枞(cōng)木外藏椁”“便房”和“梓宫”四个部分组成。
同样是《汉书·霍光传》里讲:“梓宫、便房、黄肠题凑各一具,枞木外藏椁十五具。”从这个内容可以推测,这“梓宫”说的就是棺材,“黄肠题凑”就是木墙,“枞木外藏椁”就是个仓库,用来存放车马、金帛、锅碗瓢盆等等这一类东西。
而“便房”是存放衣物、器皿、珠宝等的陪葬室。“梓宫”的“梓”、“枞木”的“枞”都是木字旁,所以,这个“便房”的“便”,也应该写成木字旁的“楩”,不过,读音就变成了pián。
曹魏时期的训诂学家如淳就引用过《汉仪注》,他说:“内梓宫,次楩椁,柏黄肠题凑。”根据这句话,我们可以推测出来这“便房”跟“楩椁”应该说的是同一个东西,而且可以确定“便房”的位置在棺材和题凑之间。
为什么会有“黄肠题凑”呢?
首先这跟古人的灵魂观念相关。为了让灵魂可以在尸体上长时间“活着”,须想尽办法给尸体找“保鲜”的办法,比如用玉,好像穿上玉衣、塞上玉窍塞,尸体就可以永远保鲜了;还有,这“黄肠题凑”用的“柏木”,无疑也是很好的“冰箱”材料 。
第二个原因,跟社会对柏木的崇敬有关。《论语》里说: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这柏树,可是岁寒三友之一。柏木本身就是比较名贵的木材,自然就被用在了棺椁、庙宇、殿堂等场合,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。
第三,黄肠题凑的流行,还跟汉代雄厚的经济基础相关。汉代手工业、农林牧业、运输业相应地得到了发展,“黄肠题凑”的修建才有了可能。
第四,黄肠题凑还可以拿来彰显皇族地位。黄肠题凑“木头向内”,就是天子“辐辏”、天下归心的意思。汉代崇尚黄色,“黄”居中,象征着天子乃是天下的中心。
第五,是黄肠题凑防盗效果很好。首先,一根黄肠的长度普遍都达到了90厘米左右,另外,为了让柏木更加不朽,古人还会在柏木周围填上50~80厘米厚的木炭,木炭的顶部再加入青膏泥,然后,还会把容易腐朽的柏木的结节抠掉,灌进低熔点的铁和锡的合金溶液。所以,虽然民间有“汉墓十室九空”的说法,但有黄肠题凑的陵墓因为防盗效果好,却得到了相对好的保留。
为什么“黄肠题凑”在东汉以后逐渐消失了?
因为柏木的生长周期很长,而黄肠题凑对柏木的需求量又很大,后期供应不足,而且,石头的防腐性远超柏木,兼之,统治者后来转变风向为提倡节葬,所以,到了东汉,黄肠木自然而然就被换成了黄肠石。
(《北京青年报》6.4 杨学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