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网络社交媒体快速发展,“拉黑”一词迅速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从自媒体到主流媒体,都在频繁使用,其用法和功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。 扩展后的“拉黑”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类:
第一,指贴上负面标签、列入负面清单。“拉黑”的施事可通过管控、监督、评估等方式,为受事贴上负面标签或将其列入负面清单,从而对其进行排斥、抵制或拒绝等。
(1)《“拉黑”恶俗网络歌曲 呼唤净化机制》(《工人日报》2015年8月13日)
(2)《隐瞒疫情信息,就该“一键拉黑”》(《河北日报》2020年3月5日)
“恶俗歌曲”“隐瞒疫情信息”这种影响社会秩序的现象都应被贴上负面标签,被禁止、被“拉黑”。
第二,表示断绝关系、停止合作。“拉黑”这一行为的施事和受事本是合作关系,一方“拉黑”另一方,则意味着双方在特定时间或领域断绝往来、停止合作。
(3)《七国“拉黑”卡塔尔 到底啥情况》(《深圳晚报》2017年6月6日)
(4)《美国政府又拉黑了五家中国企业机构!》(凤凰网2019年6月28日)
第三,表示禁止、取缔、叫停。“拉黑”还可用于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或管理部门对被管理部门(或组织)的管理和规范行为。
(5)《藐视医疗秩序,进入国家级“拉黑”!》(《健康时报》2019年3月8日)
(6)《防范自热食品风险不应止于“拉黑”》(《北京青年报》2019年8月5日)
例(5)表示叫停“藐视医疗秩序”的行为;例(6)中“拉黑”有“禁止”的意思,表示在一些特殊领域或场所应禁止携带自热食品。
“拉黑”用法的扩展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,同时也与人类的认知机制有着密切联系。
一方面,“拉黑”语义的不断扩展与人类思维中的隐喻机制有关。人们利用有形的、具体的概念域(记载违纪学生姓名的黑皮书)去认识和理解无形的、抽象的概念域(贴负面标签、断绝联系等行为),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,并依靠这种相似性建立联系。
隐喻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断发展的社会。人们利用“黑皮书”对行为受事的威慑力,去理解通过某些操作规范某些人或组织的行为。
另一方面,人类认识的主观性也影响着“拉黑”一词用法的扩展。相对于“停止合作、断绝联系”等表达方式,“拉黑”更有利于表达说话人(或施事)的主观态度和立场,表达的意愿更加强烈,同时展现归错意图。
人们在表达时,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这种能够体现主观情感态度的语言。
情报源:语言文字报(2020年09月23日03版)
情报员: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孟令君
编辑员:潇潇
图片源:网络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